2020年7月7日,由京藍北方園林承建的位于河北省滄州市渤海新區南疏港路廢棄鹽池原位改良綠化試驗工程項目順利通過驗收。該項目于2016年8月22日中標,2017年3月正式開工進場,2017年5月完成主體工程施工,2017年6月進入為期3年的科學監測養護階段,2020年7月順利收官。
該項目是我國首例廢棄鹽池原位改良綠化項目,位于滄州渤海新區南疏港路南側,綠化面積20000㎡,原地貌為濱海淺灘,后人工改造為養殖池和鹽田。
項目初始,經園林科研院現場調研和室內檢測分析發現,區域內土壤含鹽量高、地被植物種類單一、地下水位較高且礦化度高、水利設施差、土壤熟化度低、土壤結構性差。在如此惡劣的生態區內實施土壤原位改良、植被重建和生態恢復對京藍北方園林研發團隊、工程團隊和設計團隊都是個挑戰。
圖為項目施工過程現場
滄州渤海新區廢棄鹽池是塊難啃的硬骨頭,從園林科研院現場取樣、室內檢測到組織專家現場調研、室內研判,最后得出項目的難點在于:
(1)現場為廢棄的鹽池,土壤含鹽量高達45-56g/kg(是普通鹽堿土的10余倍),土壤理化性狀差,改良難度大,廢棄鹽池土壤沒有經過自然成土過程和生物演替過程,屬于尚不具備植物生存必須的水、肥、氣、熱條件的土壤,不適宜植物的生長。
(2)地下水位高、礦化度大,存在返鹽堿風險,廢棄鹽池周邊河水礦化度65-80g/L,地下水臨界值1.0-1.2m,臨水區域有進一步鹽漬化的可能。
(3)土壤滲透系數低,土體40-60cm處存在不透水層,洗鹽過程中,水分在土體中的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受阻,影響淋溶效果,無法保障洗鹽周期。
在掌握項目區域特點和工程難點的基礎上,園林科研團隊和施工團隊對廢棄鹽田的改良修復進行了系統的分析。最終決定要進行廢棄鹽田的原土改良綠化,不能依賴于單一手段,必須將水利工程和生物化學多種措施有機結合。
因此,廢棄鹽田土壤的改良修復以排灌結合的水利措施為基礎,以改土培肥的農藝措施和植物改土再修復為中心,采用一套高含鹽量鹽堿地物理-化學-生態綜合改良修復技術,實現了渤海新區南疏港路植被重建和生態修復,為曾經的不毛之地創造了靚麗的風景線。
滄州渤海新區南疏港路廢棄鹽池原位改良綠化工程,是京藍北方園林對鹽堿地原位治理方式的重大突破,將鹽田治理方法再應用于土壤鹽漬化治理,為極高含鹽量鹽堿土原位改良綠化或復墾提供了可行性。
相比以往客土措施,保護了異地優質土壤資源,解決了我國土壤鹽漬化與耕地資源沖突的現狀,推廣應用性強;同時,將高含鹽量鹽堿土原位改良技術應用于生態脆弱區的植被重建、生態修復,是土壤可持續和城市農村環境建設的迫切要求,具有重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本項目的順利驗收,不僅對盤活閑置的土地資源、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有重大意義,而且對其他類似地區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為解決我國重度鹽堿土綠化換土與耕地資源保護的矛盾沖突提供了新思路、踐行了新方法,為建設和諧穩定的生態環境添磚加瓦。